近日,邮储银行进行网上网下申购,发行结果显示,网上发行中签率为1.26%(含超额配售部分),中签率创下了2016年申购制度实施以来的最高纪录。投资者普遍关注的是,穿上绿鞋的邮储银行上市后能否守住发行价。笔者认为,“绿鞋机制”守护发行价也非万无一失,不宜高估其影响。

为稳定邮储银行上市后的股价,邮储银行在股票发行机制上想了不少办法,比如引入战略配售机制,战略配售数量约占发行总量的40%,获配股票有不低于12个月的锁定期;而70%的网下配售股份还安排了6个月锁定期;尤其引入了绿鞋机制,本次邮储银行授予联席主承销商不超初始发行数量15%的超额配售选择权,也即将有43亿元的“绿鞋”资金用于稳定价格。

按照证监会2001年发布的《超额配售选择权试点意见》,“绿鞋机制”的主要操作办法,就是主承销商与部分机构投资者做出延期交付股份的安排。如果发行人股票的市场交易价格低于发行价格,主承销商用超额发售股票获得的资金,按不高于发行价的价格从集中竞价交易市场购买发行人的股票,分配给提出认购申请的投资者;如果发行人股票的市场交易价格高于发行价格,主承销商可以根据授权要求发行人增发股票,分配给提出认购申请的投资者,发行人获得发行此部分新股所募集的资金。当然,可能发行结果居于两者之间,也即向投资者交付的股票,有部分是承销商从二级市场买入、部分则是由发行人发行,这种情况称之为超额配售权部分行使。

在笔者看来,对新股各种价格稳定机制的作用不宜过度乐观。比如将战略配售、网下配售股票锁定一段时间,可暂时减少抛压,但这些股票迟早要解禁,一旦解禁,股价往往暴跌,甚至在解禁前就下跌。至于绿鞋机制,并非存在绿鞋机制的新股就不会破发,比如2017年至2019年一季度的港股IPO发行项目中,有174个采用绿鞋机制,其中32个超额配售权被足额行使,占比18%,也即期间新股价格完全没有破发;57个项目超额配售权被部分行使,占比33%;85个项目由于上市后1个月内破发较严重最终超额配售权失效未被行使,此时绿鞋资金全部用于在二级市场买入股票,也即有将近一半绿鞋机制护盘无功而返。

这方面Facebook“绿鞋”例子更引人关注。Facebook上市首日股价多次接近38美元的发行价,但以摩根士丹利为首的33家承销商疯狂买入,避免破发,每当Facebook股价跌至38美元时,就有数百万股票买单。据报道“绿鞋机制”在当日最后20分钟动用近20亿美元资金购买,当日收盘价为38.23美元,勉强守住发行价;但次日收盘价34.03美元,之后几日仍然持续下跌,到17.55美元才算见底。

能够稳定股价的最主要因素应该还是股票内在价值,不在于流通盘子大小,也不在于“绿鞋机制”。若发行价过度高于当时市场认可的内在价值,破发是必然结果,“绿鞋机制”也枉然。

目前在A股IPO发行引入“绿鞋机制”的包括工商银行、农业银行、光大银行、邮储银行,“绿鞋机制”在A股还是稀罕物。从投资者角度看,不要以为有了这些价格稳定机制就放胆参与新股认购,或参与新股炒作。而从发行人角度而言,要营造对投资者负责的良好市场形象,在发行价上面适度让利也是可以考虑的;对于A股发行价过度高于H股市价的发行行为,笔者总是忍不住吐槽,为何H股IPO发行价格往往低于A股市价呢,对于A股和H股两个市场的投资者,发行人理应一视同仁。

标签: 邮储银行中签率